作者: 胡云华 来源: 菏泽日报 发表时间: 2023-10-20 09:00
中国菏泽网消息(记者 胡云华)2013年11月,习近平总书记亲临菏泽视察,作出“坚决推进改革、为发展提供强大动力”的重要指示。十年来,菏泽市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菏泽重要讲话精神,坚持改革发展一体推进,围绕高质量发展、高品质生活、高效能治理,全面实施“改革+民生”工作推进机制,在放管服改革、教育医疗改革、养老就业改革、基层治理改革等重要领域和关键环节,创新推出一系列民生改革事项,扎实推动各项民生实事稳步推进,城乡义务教育更加优质均衡,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日益完善,养老、就业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长足发展,“民生答卷”更有温度、更有厚度。
10月19日,市委举行新闻发布会介绍我市以改革推动民生事业发展举措和成效,市委常委、秘书长、改革办主任王军介绍菏泽民生事业总体情况。市教育局、市民政局、市人社局、市卫健委、市行政审批服务局、市医保局相关负责人答记者问。
民生福祉大幅增进
群众充分共享发展成果
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,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连续8年保持全省第一,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有7年保持全省第一。2022年,市财政用于民生支出占比达到77%,全体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5190元,增长5.6%,其中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到33334元和18040元,群众生活“芝麻开花节节高”。
我市民生福祉大幅增进,群众获得感更加充实。持续加大民生投入,民生支出比十年前翻了一番多,全市保障教育、文化、医疗、养老、道路等民生项目用地达到13万余亩,人民群众充分共享发展成果。
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实现历史性突破,菏泽相继迈入“航空时代”“高铁时代”,日益成为“水陆空”全方位立体交通新枢纽。举全市之力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,累计减贫170万人,855个省定贫困村全部出列,历史性高质量解决绝对贫困问题。圆满完成黄河滩区居民迁建任务,累计投资150多亿元,克服引黄抽沙、资金筹措等“十大难题”,高标准完成了菏泽历史上最大规模的民生工程,28个村台、6个外迁社区全部建成投用,14.6万滩区群众彻底摆脱黄患之苦,实现了千年安居梦。
稳步推进教育综合改革,以公办幼儿园为主体,覆盖城乡、普惠优质的学前教育公共服务体系基本建成,义务教育实现“一网通办”,入学报名“零证明”“零跑腿”。市图书馆、文化馆、博物馆、科技馆等相继建成投用,为新一代青少年健康成长提供了重要阵地。
深化医疗、医保、医药“三医联动”改革,系统整合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,全面推进县域紧密型医共体建设和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,全市医疗机构增至5836家,人均预期寿命提高至80.39岁。全国首创“手机视频办医保”模式,有效满足150万外出务工人员参保服务需求,该做法被中宣部列入“人民生活幸福是最大的人权”主题案例。
大力开展返乡创业“归雁兴菏”行动,在全国首创设立返乡创业服务站283家,覆盖全国各大中城市,为菏泽籍在外人士返乡创业搭建了桥梁纽带,累计有46.6万人返乡创业就业,领办创办18.9万家实体,带动就业52万余人,全社会创业创新活力持续迸发。
社会治理走深走实
基层治理形成新格局
我市社会治理走深走实,群众幸福感更有保障。持续强化“雪亮工程”建设应用,按照“全域覆盖、全网共享、全时可用、全程可控”的标准,逐步构建起立体化、智能化的现代社会治安防控体系,顺利通过全国专家组现场验收,有效提高了基层治理社会化、智能化、专业化水平。
创新探索城镇基层为民服务工作模式,健全党政服务、红色物业服务、公共设施服务、便民服务、志愿服务5项工作机制,建立新业态新就业群体动态摸排、党建保障等服务模式,有效形成党建引领、多元市场主体和社会主体积极参与的城市基层治理新格局。
加快文化建设的现代化跨越,祖源文化、红色文化、黄河文化、牡丹文化、非遗文化交相融汇,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数量居全国地级市前列。创新大众化、市场化、产业化、人文化、国际化“五化并举”思路,高标准举办世界牡丹大会,面向全球开展中国牡丹之都卓越贡献奖和“花开盛世”牡丹系列奖项评选活动,3000余家主流媒体齐聚菏泽,全网点击量突破17亿次,“中国牡丹之都”吸引力、影响力和美誉度持续提升。
法治建设阔步前行
群众安全感更可持续
我市法治建设阔步前行,群众安全感更可持续。坚决打赢扫黑除恶“菏泽战役”,纵深推进“六清”行动,依法从快从严查处涉黑案件,为群众营造了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。全面推进立案登记制改革,实现有案必立、有诉必理,累计登记立案90余万件,当场立案率达到98.76%,长期存在的“立案难”问题得到根本解决;大力推行在线诉讼,新建互联网法庭110个,案件审理天数大幅缩减至42天,“云上法庭”切实减轻了群众诉累;加大司法公开力度,庭审直播8.3万件,裁判文书上网56万份,群众对公平正义更可感、更可触、更可见。
深入推进公共法律服务实体、热线、网络平台融合建设,持续为企业开展法治体检活动,组建电商、中小微企业等新业态法律服务团,在全市重点企业设立36处“政法护航工作站”,为企业避免或挽回经济损失3.2亿元。
持续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,84项登记类业务实现“随时随地网上办”,创新采取“并行办理”方式,全市23.77万户城镇居民和109家民营企业的不动产登记历史遗留问题实现“双清零”。创新实施“企业吹哨、部门报到、市县联动”工作机制,把“点单”的权力交给企业,让政府部门甘当“店小二”,累计受理有效“吹哨”事项10.2万件,按期办结率达99.99%,企业满意率达99.95%,该做法被评为“山东省改革品牌”。
王军表示,回望过去发展历程,改革创新始终是菏泽最鲜明的底色。在“突破菏泽、后来居上”新征程上,我市将继续用足用好改革“关键一招”,始终保持改革韧劲,精准谋划推动各领域改革,更加注重战略统筹和系统集成,更好对接发展所需、基层所盼和民心所向,积极投身改革发展主战场,奋力开创菏泽改革事业新局面。